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旧时王谢 第1节 (第6/11页)
两得,利人利己的妙策。 王琅就知道王允之的提议一定不会让人失望,忍不住拍案叫好,又摇摇头否定道:“借丞相的名义便够了,怎么能让长豫兄长出钱。” 王允之不以为意:“相府执意要签的任命,相府出力也是应当,不用觉得欠了他家什么。你让他办了,他反倒更放心。” 王琅想想也有道理,再加上她判断王允之应该比她更了解晋人心理,因此点头认可:“全依阿兄所言,我这便写信给长豫兄长约他时间。” 作者有话说: [1]魏晋南北朝对父母亲族的称谓多种多样,考虑王氏家族地位,父母与谢氏同用阿父、阿母。《南史·谢晦传》:“晦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聪明有才貌。被发徒跣与晦诀日: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籍都市?” [2]王导称丞相应当在咸康四年,朝议依汉朝旧例罢司徒之设,以职权归于丞相,王导由司徒改拜丞相。不过汉魏有时也以三公称丞相,这里为了行文方便,默认用丞相。 第2章 相府长子 丞相王导的宅邸位于淮水南岸的乌衣巷,里面除了住着王导自己的妻子儿女,还有王导祖父这一支往下的其他王氏族人,加在一起约有几十口人。 这是北方大族自东汉以来形成的习惯,一家之内常常几代不分家,上百口人烟火连接,比屋同居,吃穿用度都从公中统一支出置办。魏晋两朝沿袭东汉风气,外加频繁遭受战火,豪门大族往往更不愿分家,不仅将宅邸修建成易守难攻的坞堡,同时更加注重同族之间的守望相助,即使关系较远的亲戚也称为骨rou,只要来投奔,一定会尽力供养,否则族里族外都会被看不起。 王导本就是长房长子,地位日尊、成为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