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保六合朱元璋大智大勇 元内讧 (第7/14页)
的砖墙直到天面。三座桥的边缘同样如此,青砖到顶,上面铺木板。天面一周砌筑带堞女儿墙。正面墙头有29个垛口,宽约1.6尺。 在天面,用原木柱梁架空成楼,架檩设椽铺黑瓦。瓦顶为四面坡。在中桥后端两侧设置木梯上楼,上下两层四周连通,形成回廊。平面成“曰”字形。下层可屯兵。 在垒城正面两角,沿左右滁河东岸,还分别垒砌了长30丈(约95米)的战墙(俗称垒墙)。战墙靠城角一侧宽一丈(约3.17米)。墙体宽1.3尺(约0.4米),下部以青条石垒砌,高3尺(约0.95米)。因石条不够,上面用青砖砌筑,高约0.8尺(0.25米)。总高约1.2米,弯腰隐蔽和直立射击恰到好处。士兵通过垒城侧门、石梯可以进出战墙区。 瓦梁垒及垒墙全部完工后,总长74丈(约234米),成为六合城的屏障。李璟偏安江南的信心满满,将六合改名雄州。他一点都不明白,跨河建垒不过是一个愚蠢的构思和行为。 瓦梁垒被宋军攻破后,木构瓦棚被烧毁,垒墙的砖墙部分全部坍塌。赵均用的红军占领后进行了修缮。 朱元璋带兵赶到六合,带上郭兴、郭英、周德兴及张德胜登上瓦梁东城。 眼前地势开阔,一马平川,便于布阵攻城。而瓦梁垒跨河而建,反而减弱了滁河的天堑作用。这条支流由北而来,在六合城东南角流入滁河干流,有40来米宽。如果瓦梁垒及战墙在西岸临河而建,可隔水射杀东岸的敌军,易守难攻。 面临五倍于己的元军,朱元璋做了精心的防御部署。他首先要求赵均用的参战部队全部换上百姓的衣服。接着要求友军在垒城后面左右滁河西岸打下一排3.8尺(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