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 影响(上)(第二更) (第2/4页)
院放映。邵逸夫在报纸上大登广告,招聘人才。不久,陶秦、李翰祥、卜万苍、岳枫、罗臻、何梦华、严俊等名导演来了;林黛、李丽华、乐蒂、张仲文、丁红、丁宁、陈厚、赵雷、关山等名演员也来了。此外,邵氏公司还物色到一大批摄影、制片、化妆、剪辑等方面的人才,不少剧作家也前来应聘。邵逸夫首先聘用邹文怀当他的《电影周刊》主编。《电影周刊》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特别是“影星生活”、“邵氏明星”、“国际影坛消息”等栏目,吸引了大批年轻人。 当然邵逸夫本人强势的管理风格,旗下导演、演员及合作者胡金铨、王羽、邹文怀等相继出走邵氏,最后邹文怀与他相爱相杀半辈子。 邵逸夫的守旧让邵氏影业倒闭,特别是大片场制度让电影失去活力,但是香港被称为“东方好莱坞”,跟他的大片场制度分不开的,只是一种制度不可能一直适用。 赵红非常佩服他,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据统计,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 当然人无完人,邵逸夫的“小气”是出了名的。在金钱这一层面,他在经营成本把控上又极为吝啬,甚至锱铢必较,与大多数香港老板并无差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