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38节 (第2/6页)
运输机的运输机组也是冒着极大风险执行此次任务。 导航信号时有时无。 在出发之前,上级已经明确告知,因为北斗系统受损,因此飞行只能依靠老办法——目视对照加陀螺仪。 陀螺仪是卫星导航发明之前的一种飞行导航模式。 它的发明和应用在导航领域可谓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最初的机械式陀螺仪,到已经发展出激光陀螺仪、光纤陀螺仪等各种高精度产品。 对于一架飞机而言,一般同时配置多个陀螺仪,从而能够在飞行过程中不断的测量飞机的航向、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在计时器的作用下,就可以进行积分运算,从而达到飞行过程中任一点,相对于起飞点的轨迹,这样在航图上就可以进行有效标注了,从而实现导航。 不过,这种导航模式非常复杂,对飞行员的要求也很高,因为这种方式的导航,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这种导航非常依赖于初始参考点坐标,也就是起飞点的坐标参数,这一参考点必须事先确定,如果这一参考点弄错了,后面全部出错。 其次是导航积分运算的过程就是误差放大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航程的增加,各个环节的测量误差都在不断的累计和放大。 因此,对于这种导航系统的使用,尤其是长距离远程飞行一般需要外界提供修正措施,比如地面导航雷达无线电修正,也就是依靠地面一系列的导航雷达来测量飞机此时距离雷达基站的相对位置,然后发送给飞机,从而修正飞机的轨迹。 这是没有卫星导航系统之前,也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民航飞机最主流的导航方式。 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