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章 云迷雾锁 (第1/4页)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凌家族人从安徽休宁出发的第十三天清晨,发现天下起了雨,长辈们决定先不出发。 昨天我看见了挖到的那个宝箱的铜锁,十分古朴,就很想要来玩,但是萧遥剑正忙着把锁给自己的万能锁匙作配。 凌轩看见我喜欢,就说要给那把铜锁配回锁匙。 刚好这天下雨,今天不能出发,凌轩就向客栈的店小二问了镇上锁店的地址。 还好雨势不大,天色放光时,中雨就变成了毛毛雨。 吃完早饭后,凌轩、陈婉、萧遥剑和我带上铜锁,还有几个不甘在客栈枯坐的凌家子弟,有的打着伞、有的披着蓑衣,一起走出了客栈门口。 当我们来到一家门口挂着“梁锁匠”的锁店门口,看见锁店正在下门板开门,准备做生意。 古代的金属贵重,不会用作门,古代的门多是用木板做的,也有用竹做的,这就是古人口中所讲的“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的由来。 古代的店铺的门是木门板,早上开门时,要下门板、晚上“打烊”了,就要上门板。 古时大镇街上的门板,每一块近3米高,50公分左右宽,五公分厚度,也是相当沉的。 小店铺可能只有几块门板,而有些大店铺可能有近二十几块门板。 上下门板都要扛得动门板才行,这可是实打实的体力活;所以开、关门的工夫,大多是由年轻人来做。 为了上门板时快捷少出错,门板后边一般还会用墨笔写上左壹、左贰、左叁、右壹、右贰、右叁等次序,按照顺序一块一块在排上去,门板最后还要在内边上一条横木,这样门才会稳妥。 古时候的店家为防盗,一般都前铺后居,店铺会留下一扇活动的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