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4节 (第4/6页)
奕劻道:“不愧是那尚书,真知灼见,所见不凡!” 那桐说:“我早就听荣尚书(刑部尚书、管学大臣荣庆)说过,此人在京师大学堂招生考试中,虽然名列第一,西学各科成绩很好,但唯独经史相关的一科不及格。王爷觉得这说明什么?” 奕劻问:“说明什么?” 那桐得意道:“自然是说明经史学问更难,而洋人所谓的科学之道不过尔尔!” “哎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关窍!”奕劻顿时“恍然大悟”,赞道,“那尚书不愧是旗下三才子。” 真是逻辑鬼才。 那桐一向自负,与荣庆、端方并称旗下三才子,不过水平嘛…… 电报很快也转到了京师大学堂李谕手中。 发电报的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物理教授长冈半太郎以及日本东北大学执行校长化学家小川正孝。 字里行间中,两人对李谕还是很尊敬的,不过目前日本的科学也并不强,他们在日本算不上什么大人物。 日本早期的大学和清末民初的大学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着重于政法以及工商业。 不过日本的大学此后进步神速,迅速补齐了理工科短板。 这是值得咱们学习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一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极难极难的事情。 李谕心中当然也明白,日本是通过搜刮掠夺来大量金银,才能大手笔投入基础教育,经过多年沉淀才厚积而薄发。 如果真能把这套理论学过来,的确很有价值。 只不过从历史来看,晚清派出去的载振以及那桐等五名高官,在日本一行基本就是在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