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8节 (第3/7页)
“因为三年战争的影响,现在约翰内斯堡非常缺人,我估计他们会招三到五万人。” 张德彝的估计还是少了,实际上这次远赴南非金矿的华工有六万多。 早在1845年,从厦门就开出了第一艘装满中国苦力的船,当时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拨出专门款项,在中国的口岸设立招工馆,或者成立所谓的“移民公司”,进行“招募”为名的诱骗和掳掠。 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此时在列强眼中竟然成了比黑人更好用的奴隶优先选项。 恰逢清国在战场连连战败,列强看透了清国的外强中干,于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同中国签订《北京条约》,其中第五款便是允许“民人出洋承工”。 1866年,又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允许英法殖民者在中国任意招募劳工。 当然,这种看似合法的招工,实际仍是苦力贸易。 招工馆往往雇有大批打手,收买拐子、人贩,到乡下掳掠苦力,送到厦门、汕头等地集中收容苦力的“巴拉坑”,待船运出。 他们会在华工胸前烙上运往目的地的标记,看待他们基本等同刻上耻辱烙印的奴隶一般,待遇可想而知。 据估计,1852年至1858年,单单汕头就运出苦力4万人,其中竟有8000人在未开船前即被虐待致死,大多弃尸海滩。 李谕叹了口气,他很快也明白过来为什么尽管广东、福建两省素有移民传统,如今前往南非的劳工却主要来自华北,尤其是河北、山东和河南地区。 义和团运动后期被清廷始乱终弃,联合洋人将其绞杀。许多参加起义的农民四处逃亡,为躲避朝廷的追捕,不得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