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7节 (第1/7页)
现在的小学说是小学,其实很多是十好几岁的孩子。 到达湖州的内河码头,三人径直前往陆家所在的潜园。 路上看到了不少卖毛笔的,李叔同和张元济都是受过严格私塾教育的,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 湖州有个称号是“中国书法城”“毛笔之都”,近代出了不少大书法家。 民国初年,书坛有“南沈北于”之称,其中的“沈”就是湖州人沈伊默。 至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本来出名的都是安徽产:徽墨是安徽徽州的、歙砚也是安徽徽州的、宣纸则是安徽宣城的,就连笔以前都是安徽宣城的宣笔。 直到元代以后,湖州的湖笔才站了起来。 张元济和李叔同忍不住就买了几支,他们见李谕作为一个文化人竟然对此无动于衷,还很好奇:“多好的笔,不买点?” 李谕苦笑道:“我比较喜欢用硬笔。” 他们看来并不知道李谕的国学水平何其之渣。 潜园还是很大的,陆家毕竟是湖州的大世家,只是如今陆树藩的确经营不善。 本来陆家在湖州还有商铺、当铺,在上海也有丝厂和钱庄,收入很高。 但庚子事变中,陆树藩听闻京津两地的许多老乡受难,于是组织救济会,包下了两艘大轮船,先后两次远赴京津,营救南归人员6000余,运回棺木200余具。战死疆场的聂士成尸体就是他运回家乡安葬的。 同时又发放救济粮、开办医疗局,费用开支巨大。 这些钱基本都是救济会出的,朝廷仅仅拨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