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4节 (第3/6页)
谕先生吧,和报纸上说的一样,真是年轻有为。自我介绍一下,本人蔡元培,字鹤卿,久仰先生大名。” 李谕同他握手道:“蔡教习二十五岁便登科取士,同样是年轻有为。” 蔡元培笑道:“旧学而已,何足挂齿。” 然后指着身边几人道:“这些都是我在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的学生,敬仰先生,特来拜看。这位是黄炎培,字任之;这位是谢无量,字大澄;这位是邵闻泰,字仲辉;这位是李叔同,字息霜。” 好家伙,今天真是见了不少名人。 黄炎培后来是轻工业部部长; 谢无量在诗、书、文都是一代大家,以后做到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而邵闻泰另一个名字大家更熟悉:邵力子。 至于李叔同,更不用说,恐怕所有人都听过他的《送别》吧。 几人目前都是蔡元培的学生,一起拱手道:“见过先生!” 李谕也回礼道:“幸会幸会,对了,我如今也有字,是太炎先生所取,为疏才。” 章士钊讶道:“竟然是太炎先生所取。” 眼前这批学生真是不得了。 当然喽,南洋公学发展到以后本来就很厉害,多的不用说,只需说出它在后世的名字就足够: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 清北复交,榜上有名。 蔡元培道:“先生研究的是中国人最不懂的科学,可比我们这些文人厉害多了。” 李谕道:“先生做的教育事业同样关乎国之命脉。” 史量才也是李谕的铁杆支持者,说道:“现在哪有几个懂洋人学问,所以我才不遗余力报道。虽然本人愚钝,看不懂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