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4节 (第3/7页)
以后地价如何上涨了,涨价的部分最低也可以再收20%的增值税,不过这个税种在清末民初是十年收一次。 所以20亩也几乎是李谕的上限了。 李谕知道不能和他太讨价还价,于是说:“我接受这个价格。” 李谕当然肯定知道这块地以后用不了多久就会大幅上涨,而且哈同嘴上说460两,至于他如何与工部局的董事分就是他自己的事情,多少也该给他留点cao作空间。 哈同却没想到李谕这么痛快,毕竟买那块地本身就是个风险投资,李谕又不想投资,鬼知道建学校能挣什么钱? 但哈同作为一个犹太人,客户想做什么不是他该考虑的问题,赚到钱才是第一位的。 哈同说:“既如此,我们可以订立合同,后面的手续不用你来跑,我会一手cao办。但水电要通过去的话,这笔钱就要另算。” 李谕知道这是哈同立个名目再要点好处,反正也并不熟悉工部局如何cao作,只能把这件事交给哈同,于是说道:“没有问题,水电当然需要,价款您按照行情定就是。” 不成想今天随随便便就促成了一笔大买卖,哈同高兴道:“先生真是大手笔,不愧是震惊西洋的人,您今天可以说也震惊到了我。要不要顺手也置办套房产?您这块地皮开发恐怕要花上一段时间,总归要多跑几趟上海。” 李谕随口问了一句:“现在上海什么房价?” 哈同说:“如果你想买南京路周边,差不多一处房子一万来两。” 李谕肝都差点吓出来,这只不过只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