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9节 (第2/6页)
谱上,多了两条对应的暗线。 通过这个办法,人们就可以知道恒星的元素组成了。 这是个非常巧妙的办法,是最典型的一种科学方法诠释自然的途径。 毕竟仅仅在1830年时,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孔德就在自己的书中说过:“恒星的化学组成人类是永远不可能知道的,因为你不可能跑到恒星上面去检测。” 但他可想不到没过多少年,人类就做到了。 甚至还通过分析太阳光谱发现了氦元素,甚至在1895年,苏格兰化学家拉姆塞也真在地球上找到了氦元素。 当然了,光谱学不得不提夫琅禾费与基尔霍夫,虽然两位先生已经过世,但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探索遥远的宇宙!功不可没。 只不过基尔霍夫虽然明白光谱学,但不明白为什么元素会有发射特定光谱又吸收光谱的性质。 这就是后来量子力学才能解释的事情了。 哈佛大学天文台这些女天文学家们绘出的虽然只是恒星光谱分类里最早的一种一元分类方法,但已经揭示了恒星温度与颜色的关系。 实际上,不仅天文学,两朵乌云中的黑体辐射问题,也是在研究温度与颜色的问题: 不同温度的黑体,它的辐射曲线对应了一个不同的峰值波长。说简单点,也可以理解为通过温度判断颜色,或者反过来通过颜色判断温度。 其实人们最开始就是为了研究这么个简单的事,没想到为此竟然慢慢搞出来了量子力学。 毕竟太阳就是一种理想黑体嘛。 之前已经有人开始在做恒星光谱分类,不过做的分类都很少,没有多少代表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