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4节 (第6/8页)
正是因为她曾读过《石壕吏》,知道戍守邺城的敌军之中有一个人是石壕村老妇的儿子,所以才会心生怜悯啊。 先有忧国忧民的杜甫,后才有学杜甫诗而忧国忧民的李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是李长安第一次知道何为“忧国忧民”。 杜甫不懂李长安的意思,李长安也只是笑笑,转身带着杜甫返回了驿馆。 “我如今回洛阳有要紧事,还望子美在事成之前先替我保密行踪。”李长安带着杜甫回到了驿馆。 “至于子美,你是想随我一起回洛阳还是想去邺城呢?” 杜甫犹豫了一下,他知道跟在李长安身边做近臣肯定更有前途,可杜甫也没有犹豫多长时间。 杜甫的心境已经和他的诗风一样,由描写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转向了记录百姓的苦难。 “臣想为民做官。”杜甫拱手。 “那就留在邺城负责安抚降军吧,把被那些被叛军强行征召的百姓分回原籍。”李长安道。 “还有一件事。” 李长安清咳一声,从袖中拿出那三张杜甫手稿。 “在这署上名,按上印,没带印章那就先按个手印……嗯,奏疏应该归于主君保管,这个是约定俗成之事。”李长安义正言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杜甫手稿揣入了怀中。 “以后再写一些忧国忧民的诗啊,都要把原稿留着当奏疏呈上来。”李长安郑重道。 这可是杜甫手稿,还是诗歌史上里程碑的诗原稿,通通都是她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