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旧时王谢 第50节 (第5/8页)
少数民族都说不准。 江统建议将胡人迁回胡地,看似先见之明,其实没触及根本矛盾,不仅纯属空想,反而加速灾祸,唐朝人修史书回顾这段历史时便看得十分清楚。 王琅停了停,又道:“此事中还有一事,便为华夷通婚之后,所育子女属华属夷。” 这一节连谢安也未想过,抬起眼帘看她。 荀羡问:“莫非胡俗以子随母?”说完,又自己摇摇头否定,“文姬之事与中华同。” 王琅轻轻摇头:“征人远家,子女为母抚育,往往亲近母族。” 她不好举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的例子,便说了个在雍州听到的事例,向两人大概介绍了胡汉杂居处的复杂情形。 胡汉民俗不同,互不通婚,生育混血的多与战争掳掠相关,女方地位极低。也有少量胡主中原以后,两族大姓之间的嫁娶,典型例证为晋惠帝皇后羊献容被匈奴刘曜强占,再纳为皇后,育有三子。 甚至在现代,由于加分政策,许多家庭更愿意选择让孩子入少数民族,这便是现实的复杂性所在。 谢安注意到了北方人口结构的变化,证明他已经意识到北方矛盾核心的重大变化。 相比东汉乃至三国时代,战争只是收复中原的第一步,处理不好多民族问题,打了多少都要吐回去,甚至还不如固守江东。 时代变了。 作者有话说: [1]《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