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二章 韬略下 (第2/4页)
,避实击虚,调动敌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韦伯这里想多说几句,很多历史穿越文喷儒生,认为他们不懂军事云云,耽误中国发展。其实这是一种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歪曲,诸子百家基本都诞生于春秋中后期,战国初期。在那样一个礼乐崩坏,战事频发的时代里,任何学说如果不能富国强兵,救亡图存都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儒家也不例外。像《左传》、《汉书》、《周礼》、《礼记》、《仪礼》的经学史书中就有大量的兵制、政制、战史、地理志、组织学内容,然后与兵法书籍相互结合,一个受过完整士大夫教育的贵族青年,必然也受过相当的军事教育。所以像诸葛亮、曹cao、袁绍以及本书中的刘仁轨,都是上马能治军打仗,下马即可治民。只是宋代以后科举制度日渐发达,为了考试的标准化和公平性,考试内容也渐渐狭窄和形式化,那些与军事相关的内容也渐渐被剔除出去,最后变成了纯粹的文字游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士大夫不懂军事,因为考试归考试,实践归实践,大部分士大夫在取得功名之后,都会花费时间去学习所需的知识,比如《读史舆方纪要》等书籍便是如此。甚至一些考不上功名的儒生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用于军事,比如太平天国的军制就是来自《周礼》,明清两代继承遇到外敌一般都是由有功名的乡绅组织团练自保。)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