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07章 (第1/4页)
说归说闹归闹,崇祯将一干重臣召进宫,除了配合自己演戏之外,也的确需要他们给接下来的谈判出出主意。 尽管向海汉投降已成定局,但对方在谈判中提出如此之多的苛刻条件,已经远远超出了大明所能接受的程度,绝无可能一口答应下来,还是得想办法跟对方讲讲价才行。 而这个时候,真正负责出面谈判的王承恩就只能旁听了。就算众大臣再怎么捧他,他本质上也只是个传话筒,这御书房里人人都能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但他这个内宫太监肯定只能是排名最末的那个。 朝廷能筹出多少银子,被点名割让的地区有多少物产多少人口,长江与京杭运河被海汉控制会带来哪些影响,哪些是能让步,哪些是不能让步的,这些都是王承恩并不了解的问题,他站在旁边插不上话,只能听大臣们分析讨论。 众人一番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斡旋余地最大的停战条件,应该是海汉提出的第一项要求,即战争赔款。 理由是海汉的经济状况远比大明要好,过去也一直都只是要求大明开放市场,通过贸易手段来赚取收益。而这次开战的直接原因,也几乎与金钱无关,海汉的索赔更类似于一种惩戒手段,而不是战争目的。 而其他的几项条件,要跟海汉添加还价的空间恐怕就会小得多了。 众所周知,海汉这三十年来一直在不断蚕食大明领土,近些年来更是毫不掩饰要吞并大明的念头。这些与海汉占领区相邻,以及位于滨海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