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四章 四道难关(三) (第2/4页)
家生五六个小孩是十分寻常的事,因此可以想象,当二十年之后这些小孩成年的时候,即便其间没有一个农民进城,中国的城市人口也会至少暴增数倍,而劳动适龄人口的增幅只会更大,要知道这些青年人的父母此时还没到退休的年龄。 这也就意味着二十年后中国需要有相当于1957年几倍数量的城市工作岗位,再考虑到科技进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相对减少了对于工人的需要量),只怕这二十年间中国的工业规模需要扩大10倍才勉强能够满足城市青年就业的需要。可是在已经没有了建国初期大规模苏援的二十年里要让工业规模再增加十倍(而且还是至少十倍)哪儿有那么容易?事实上早在196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为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而头痛不已,“上山下乡”的号召固然有着政治方面的考虑,实际上也是为了缓解城市巨大的就业压力,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代价极大。 为了避免城市人口大量失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事实上还是没能避免,所以后来才有了“严打”。),新中国政府被迫以户口限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这就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划分也趋于固化而增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矛盾,同时当时的政府还不得不容忍企事业单位人浮于事,以牺牲劳动生产率为代价避免太多的青年因为没有工作而寻衅滋事。但即使付出了这么多代价,就业问题依然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