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陶公子 (第1/7页)
这一日夜间,韩希孟屏退了院里的婆子丫鬟,在绣绷前坐下来。 郑海珠一五一十地将鹤鸣楼那番横生枝节,简短地说完,轻声告罪。 韩希孟拨弄着各色丝线的葱葱玉指抬起来,虚摆几下,温和而诚挚地说道:“我怎会叱责你糊涂?你今日出头帮那茹韭儿,实则与当初在船上没有丢下我去逃命,是一样的心性。我自己因你的侠气硬气得过好处,回头却对你欲救别人而不以为然,这不就是双标?” “双标”这么现代的网络用词,是郑海珠说给韩希孟听的。 她穿越后,来投奔这位正史上留有美誉的江南名媛,便有意地灌输后世现代人的语汇。 语言的本质是思维沉淀,如果一个读书人,在潜移默化中,融合了你的语言习惯,往往也意味着他或她接受了你的思想。 而韩希孟这样从小读书识字的闺秀,理解新事物,既不困难,也无犹疑。 皆当作是福建商贸发达的沿海所习以为常的舶来语言。 郑海珠目光盈盈,笑得十分舒朗:“小姐这样说,我比得了金山银山还欢喜。” 韩希孟低头思忖片刻,面上欣然之色更浓:“徐府果如兰室,众馨盈家。徐翰林出钱雇人,种那番薯,以防饥荒突至。徐家媳妇也是个有担当的,她那样剔透的心思,怎会不知今日缘由,她是出头作主,为你挡了一顿大责罚。” 郑海珠恳切道:“阿珠明白。所以,阿珠斗胆与小姐说得深些,信土教、信洋教,和学汉画、学倭画一样,未必就是判断人之善恶的纲常规矩。关键还是要看,信了以后、学了以后,用来干什么。” 韩希孟点头,起身走到堂屋一角另一架绣绷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