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华_229章 还人情的引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29章 还人情的引路 (第2/4页)

复了。

    至少在礼部能有个好位子。

    董氏祖孙一到驿馆安顿下来,董其昌就命董庭去请郑海珠来叙话。

    信里头不能讲的,当面可以交代原委了。

    “郑夫人,浙党要作最后一搏,往松江开关之事上泼污水,由头与女真人偷盗火器有关。浙党的意思是,松江离辽东不远,当年官运钱粮军饷去辽东,山东和南直隶是唯二的两个码头,如今登州仍是军港,松江却和福建漳州一样成了海贸港口,女真人扮作海商进到南直隶,防不胜防,你们这回着了女真人的道,就是明证。”

    郑海珠心道,自己曾经和黄尊素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

    党争真是不可理喻。

    “董公,闹鞑子与开关有什么关系?隆庆爷前头,海禁是铁律,倭寇还不是闹得凶?鞑子越来越有本事了,哪里堵得住,强军守土、经略辽东,才是要务。”

    董其昌啜一口茶,不置可否地“唔”一声。

    郑海珠的辩白,与黄尊素听说弹劾时的质问,如出一辙。

    道理是这么回事,但与反对派讲道理,就是浪费时间。

    这般认知,董其昌多年前位列进士二甲第一名、进入翰林院后,不久就明白了。

    如今已过花甲的董其昌,更懒得多费血气去辩个是非曲直。

    有这功夫,不如多买几张画,或者像徐光启那样,多翻译几本泰西人的书、多种几亩番薯地。

    只因当年郑海珠在避免董宅被烧之事上出过力,这妇人又在松江和崇明势力见长,董其昌才抱着半是还情、半是经营的目的,停留兖州、与其商议奔走自救之法。

    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