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15章,褐斑点彩,增加馆藏 (第1/4页)
沉瑜清理了桌面,把元代龙泉窑褐斑蒜头瓶放到显眼位置,拉着鹿欣坐在自己旁边,示意她先观察。 这件蒜头瓶经过修复,恢复了典雅的器型,釉水厚润。 鹿欣拿着瓶子看了半晌,数了数瓶子有褐斑,然后问到:“是有褐斑装饰的原因,还是烧造年代的原因?” 沉瑜说道:“器型和烧制工艺都有关系。 咱们先看器型,蒜头瓶最早是在汉代流行的青铜器器形,北宋《宣和博古图》中即着录有数件汉代青铜蒜头瓶。 古铜器收藏着录的印行更为当时的铜匠和陶工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如这件蒜头瓶,龙泉窑工不仅模彷了铜器的器形,连同铜器上的弦纹亦忠实模彷,可见其崇古之心。蒜头瓶的器形似不见于宋代瓷器,或为元代龙泉窑的创新器形。然而从明清两代蒜头瓶的流行可以看出这种复古器形是成功之制。 在扶桑茶道中,此种蒜头瓶器也是被做为花器使用的。因此这种瓶在扶桑又被称为“花生”,是指使花继续生长并用做装饰的花瓶之意。不过,考诸文献,“花生”这一概念其实源于我国明代。在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一书中就有“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用以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则就瓶结实”的记载。由此也能看出,迟至明代以瓶养花已经在文人中成为一种风尚。 在宋元时期,此类蒜头瓶应为文人书房中的清供,以示主人好古博雅之情。有趣的是,宋人将《宣和博古图》中着录的几件汉代蒜头壶称为温壶。其中《汉山龙温壶》的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