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47 (第2/4页)
红的包拯,在将案卷反复通读后,对于陆辞此案,心里已大约有数了。 证据看似庞杂,但真正梳理起来,大多都是牵强附会,更不乏难究源头的风言风语。 ——所谓明证,仅有王氏一人的供词。 不过通jianian之事,因男女皆要力求隐蔽,除非捉jianian在床,或有确凿物证,否则的确难以求证。 包拯将觅得的疑点一一记下,心不在焉地洗漱更衣,再灌下一杯浓茶后,即精神抖擞地往大理寺去了。 包拯忙活时,最关注他办案进度的,当然非心心念念要还小夫子清白的赵祯莫属。 幸好在他摆明绝不姑息、定要严查的态度后,朝官中那些要求将陆辞召回京中,以便提审的声音就渐渐没了。 哪怕针对这场通jianian案的推鞫在京中与随州同时展开,但至少不会打扰了正于前线忙碌、指挥本路战事的陆辞。 他见包拯终日闭门不出,除了埋头研究,还是埋头研究,十几天下来,连随州的情报都收了两回了,却始终没真正提审关押的人犯王氏时,实在是坐不住了。 他想派人将包拯秘密召来,好歹探听些许细节,却不料派去的内侍非但没把人带回来,反而受到了包拯当着诸人面的严词拒绝。 这下就让赵祯面子上差点挂不住了。 他已等了这么些天,本就很是焦急,还遇到个冷硬死板的包拯,不免很是不安。 他急忙召来眼下看来、唯一一个最站自己这边的寇准,冲着对方好一通抱怨:“……相公力荐此人,可见他丝毫未有进展,倒是脾气又臭又硬,莫不是选错人了?” 寇准一挑眉,却是对包拯的做法颇为赞同:“依臣之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