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二章 代价与传承 (第9/15页)
数据优化上和军工还是有所差距的。” 徐云闻言默然。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 早在前些天挂断田良伟的电话后。 林振华便利用自己的人脉,打探过了华盾生科的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了华盾生科的公司架构,也包括了产品效果,以及公司成立前后遭遇的各方针对。 尤其是最后一点。 林振华作为工业圈内赫赫有名的大佬,一些消息渠道甚至要比科大都隐秘且清晰的多。 因此很快他便了解到了华盾生科为什么会遭遇到如此剧烈的针对: 华盾生科生产的“一个螂灭”,某种程度上属于降维级别的打击。 这种领域内的优势,甚至要比当初汉华得以成名的五叶电风扇还大! 所以在得知厂内...或者说华夏民用领域都很难做到0.002精度的模组后。 林振华几经思索,还是动用了另一个方案: 通过自己拥有的人脉,联系上了海军方面寻求帮助。 其实说道军工单位这四个字。 很多人奶海中浮现的可能都是飞机、大炮、导弹这些词儿。 但实际上。 海军军工,同样是个不可小觑的军工方向。 无论是螺旋桨、推进器还是其他一些不可言明的设备,精度方面的要求之高都是以微米为记的。 当然了。 这种精度少部分靠的是机床,大部分则是依靠此前提及过的堆量法。 也就是100个里头能有一个合格就行了,不需要考虑成本。 换而言之。 这是一个投入成本极高的制作方式,更别说海军的性质也非常特殊。 普通企业就算有那财力,也很难有面子能说动海军方面帮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