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明月孤心无所系】(2) (第2/7页)
对于北至瀚海的广袤国土而言,并无特殊意义。直到孝文帝改革,开始推行汉化,洛阳才逐渐恢复了华夏旧都的荣光。从平城迁入的鲜卑贵族开始学习礼乐,洛阳也按照汉制进行重建。与此同时,业已皈依佛法的鲜卑人开始开凿石窟。如果说,白马寺见证了佛法在中原落地生根,那么龙门石窟则昭示着释教开枝散叶,非佛图澄与鸠摩罗什只身之力。 人世间岂有长盛不衰之理,孝文帝死后不到三代,变有了六镇之变。世人皆责怪胡太后秽乱宫闱,横征暴敛,以致于边将戍卒离心离德---然而平心而论,变乱的根源却是由千古圣君孝文帝埋下的。六镇本来是为了防卫蠕蠕,边地苦寒,身在洛中的公卿如何能与其同心同德?昔日在平城时,鲜卑旧制粗鄙简陋,拓跋氏尚能与士卒同甘共苦,纵有变乱也能当即镇压;一旦皇室入洛,效仿汉制讲究礼仪排场,恢复五等爵甚至九品官人法,为帝国戍边的六镇,无疑成了永无出头之日的下等人,再不能指望倚仗军功晋升。 如此局面,仿佛回到了永嘉初年。洛阳公卿虽然是鲜卑血统,精神上已与当年的河内司马氏相差无几;而六镇虽然胡汉杂居,甚至不少镇将都出自汉人高门,却因为久居边陲而纷纷胡化,以礼乐教化为耻。等到六镇乱起,公卿们发现自己失去了祖先刀头舔血的技能,只好寻求同样未经汉化的野蛮人作为外援,便是秀容的尔朱荣。 历史仿佛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洛阳城在经过二百年的纷乱后又转回了原点。 永嘉年间,刘聪石勒屡屡入寇而朝廷不能止,困守并州的刘琨只有依靠孝文帝的祖先---代北的拓跋鲜卑,才能勉强击退咄咄逼人的羯胡。到了胡太后与孝明帝的时代,昔日作为外藩的鲜卑人,俨然成了精于礼乐的中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