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乱 (第4/6页)
所分,也就是三家分晋。” “从晋文公去世,到三家分晋不到百年,不过五代,晋国就没了。”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朱翊钧点了点头,这大夫不是士大夫的意思,而是奉食邑的晋国诸侯,或者说是先秦春秋时候的世家,更为恰当。 “鲁庄公死后,三桓专鲁,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掌管了鲁国的礼乐征伐,后来季孙氏的家臣南蒯和阳虎、叔孙氏的家臣竖牛,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等等,相继在三家专权,囚逐其主,曾与齐国争霸的鲁国,被楚国所灭。”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陪臣,才是后世所说的士大夫、读书人,或者说大臣,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张居正还能举出好多个例子来,比如秦二世而亡,赵高、李斯矫诏立了秦二世,秦二世把大秦朝给折腾亡了。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夫子言此,盖伤之也。然则,人君威福之权,岂可使一日不在朝廷之上哉?”张居正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回文,紧扣主题。 礼乐征伐,人君御世之大柄,就该天子决定,而不是诸侯、不是世家、不是臣子。 能且只能是天子。 孔子说这句话是伤感天下礼乐崩坏,人君威福之权,不能一日不在朝廷之上,否则就是君不尊臣不卑,体统大乱无紊,君弱臣强,下陵上替,诸侯僭越天子,大夫僭越诸侯,家臣僭越大夫,就变成了常态。 朱翊钧思考了片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