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雄风_第一百零六章 塞外闻鹤唳,中原驰铁骑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六章 塞外闻鹤唳,中原驰铁骑6 (第6/8页)

来些许乐趣。

    魏文帝孝子丕有言: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

    虽然此话本意是对“由庶转贵”、“礼仪熏陶”的感慨,但也侧面反映出了“吃、穿”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咱们先从粮食说起。

    三国处在汉末魏晋之交,其主食品类,与两汉相似。基本还是以五谷(稻黍稷麦菽)为核心,另有青稞等作物。

    五谷当中,稻即大米;黍即黄米;稷一说为禾、一说为粟(小米);麦即小麦;菽则是大豆。

    “稻”本专指黏米,不黏之米称作“粳”。

    “粱”是稷的优良品种。“黄梁”则是粱中的上品。所谓“膏粱子弟”即指如是。

    “麦”特指小麦,大麦称作“麰”。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早期的五谷,一作“麻黍稷麦菽”,有麻无稻。大约与先秦时代、稻谷在黄河流域种植较少有关。

    到了三国时代,稻得到广泛种植,彻底取代麻的地位。

    魏文帝孝子丕出巡,闻到新城稻的香气,感叹“上风吹之、五里闻香”。

    江表惟长沙名有好米,何得比新城粳稻邪?上风吹之,五里闻香。--《与朝臣论粳稻书》

    由于粟(小米)的种植范围广,不易腐烂,便于保存,因此特别得到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生活上,粟都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与今日“稻、麦分治南北”的情况大为不同。

    三国时代因为军事活动频繁,很难吃得到现煮的新鲜食物,因此将谷物磨碎或晒干,通过脱水延长保质期。

    这类应急食品被称作“糗”或者“糒”。

    糗即炒熟的谷物粉末,冲泡成糊状食用;糒即如今日的干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