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翘楚朱元璋_第二十一章 攻常熟赵德胜活捉士德 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攻常熟赵德胜活捉士德 取 (第9/13页)

歙县,属会稽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属新安郡。自唐代以来,徽城镇一直是郡、县或州、县治所安置地。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新安郡改名歙州。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徽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把徽州升为徽州路,辖婺源州(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路治与县治同在一城。

    歙县宋元古城周长约2875米。城墙周长约2500米,城东的北半部山体长约375米。城墙因地形山势而建,极不规整,平面基本呈右弦半月形。

    北城墙长约250米,开设一门,叫新安门。

    西面的弧形城墙长约756米,到南门的太平桥北端瓮城东止,与西面环绕的一段江水相对。中部开设一座西门,门头有城楼,叫仁和楼。重檐歇山顶,八个檐角飞翘。进入此门的左边是有名的“徽园”。

    西南面城墙长约731米,从南门瓮城直到?“半月”的下尖角,与由西北至东南流向的练江平行。

    东面城墙长约763米,沿着现在城东的壕城路西侧直到中和街东头的东门。总高6.3米。城头高约5米,比较矮,不利于防守。墙堞高约1.3米,遮掩到人体的胸部。

    明代时,歙县城向东扩建。东门城墙向东面突出成弧形,并向东南方延伸形成一个“狗头”,周长约3875米。平面轮廓外形像一条蜷缩侧卧的狗。西南面城墙形成其背部。西面的弧形城墙成了“狗”的臀部。不见“狗”尾巴,呈现的断头则是北面城墙。东面弧形的城墙像“狗”的腹部。

    清代乾隆年间,歙县人吴梅颠作了一首《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